2017年5月16日,应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文系的邀请,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Lauri Ramey教授和博士毕业于芝加哥神学院的Martin Ramey教授为我系师生带来两场精彩的讲座。讲座由外文系教师洪丹虹主持,参加此次讲座的除了有外文系的教师和学生外,系主任丁建新教授也到场支持。两位教授以他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入浅出语言,为到场的师生带来了三个小时左右的文学和神学盛宴,博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Lauri Ramey,文学博士,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当代诗歌与诗学研究的主任,英文教授。到目前为止,她有将近100篇论文和专著章节被学术界知名出版社例如剑桥大学和Routledge所收录和刊登,同时她出版的学术专著有6部,包括《奴隶之歌与美国黑人诗歌的诞生》、《黑人诗歌传统系列:1962-1975》等等。
Lauri教授带来的讲座是“音乐在美国黑人诗歌传统中的角色”(The Role of Music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Poetry Tradition)。讲座伊始,Lauri教授开章明义指出美国黑人诗歌与音乐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她先解释了何为诗歌中的音乐,然后从美国黑人的诗歌源头——黑人被贩卖到新大陆后族群里产生的第一种歌诗——灵歌说起,她引述Frederick Douglass指出灵歌表达了“黑人最亢奋的快乐和最深切的伤痛”。在追溯黑人到美国之后的历史中,她指出灵歌在诞生初期所发挥重要的作用:1. 灵歌让这些来自非洲不同部落和社区,说着不同语言的黑人奴隶能够交流信息、团结起来;2. 黑人被迫远离故土来到新大陆为奴,基督教成了他们的心灵寄托,上教堂听布道唱灵歌成了他们唯一的文化学习的渠道,灵歌借用许多圣经故事,时时抚慰黑人创伤的灵魂;3. 灵歌还是一种暗语,借助灵歌,黑人奴隶在白人奴隶主面前也能传递一些隐秘信息,比如逃出庄园,奔赴北方等。接着Lauri教授重点谈到美国诗人保罗·邓巴(Paul Dunbar),他是第一个美国黑人职业作家,他的诗歌大量引用灵歌中的典故。邓巴把灵歌看作种族历史的情感主体,尝试通过音乐和故事来解读他的本族人民,让灵歌成为种族认同的能指。在音乐和语言的基础上,邓巴创作了美国黑人诗歌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既追溯了灵歌的源头又预测了它的未来,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他所生活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南方社会自内战后的种族“低潮”(the Nadir)长期阴魂不散,黑人尚未从奴隶制的阴影中走出来。邓巴以灵歌为依托,将黑人早期生活状态与黑人现代文明连接起来,他的诗歌读起来如同灵歌,充满警世箴言,号召黑人顽强求生,决不放弃,这些精神在 “低潮”的语境中显得极富革命意义。邓巴之后直至今天,灵歌仍然被黑人诗人大量引用到诗歌中。作为个体发声工具和一个族群的集体声音,灵歌的双重维度使其具备复杂而重要的特点,它是现当代黑人诗歌的灵感来源和文化财产,是黑人诗歌传统的基石。
Martin Ramey教授是芝加哥本地人,神学博士。他是一位跨学科研究者,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文学、历史、认知科学和哲学。他善于在不同学科交叉碰撞中发现问题,发起质问,引发对话。他的论文与学术评论散见于《人性》、《当代戏剧评论》、《风格》、《帝国期刊:后殖民研究》、《宗教研究评论》和《圣经文学评论》等知名刊物。
Martin教授所做的讲座主题是“作为诗化小说的寓言故事”(Parables as poetic fiction)。寓言故事普遍被理解为通过虚构的故事以达到更深刻的认知。与Charles Hedrick等学者想法一致,Martin教授认为只有通过辨识寓言故事的诗化特征及其运行机制才能更好理解寓言故事。认知诗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去理解原初布道者如何有选择地解读《新约》里耶稣的寓言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转化为诗学化的隐秘知识,只让小部分的“被选者”理解故事含义,而有目的地让普通大众读到它们就如同猜谜语般迷失其中。只有通过辨识出最本质的诗学创新形式,我们才能辨识出最本质的诗学标准,理解圣经寓言故事的传统阐释。
最后,讲座进入互动环节,在座师生积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此,两位教授也作了详细的回答。
此次讲座内容精彩,反响热烈,对于提升我系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科研水平大有裨益。